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发生若干新闻:老师辱骂、体罚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绿领巾”,“红校服”,让“差生”到走廊考试、脱裤子跑步,“虎妈狼爸”等,令人揪心。产生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是多样的,但背后的行为逻辑和心态,值得我们深思。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渴望成功,但一些人对成功的理解太片面、标准太单一。体现到对待孩子上,一些家长希望孩子门门考第一,一路念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以便找“最好”的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一些老师为了自己教的学生考高分,自己教的班级名列前茅,不能用平等的、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更有甚者,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恶语相加。曾几何时,我们的追求变得如此单一和“现实”?成功到底是什么?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累积,是每个学生都考上名牌大学、人人都拿高薪?还是一个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个人特长和社会需要,过上充实、健康、幸福的生活?
不论物质财富如何丰富,物质终究不能替代精神。我们的社会既要尊重物质财富创造和合理利益,又要保持精神追求和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感情。我们的社会成员不能唯利益化,甚至过于功利。
一个人的幸福,不仅仅来源于富足的物质生活,还来源于充实的精神世界。古往今来,华堂盛宴不足以弥补精神的空虚。在现代社会,只靠金钱、权力不会带来别人由衷的敬意,只有人的精神品质、真实情感以及真正的本领,才会受到别人内心里真正的尊重。
从一个孩子的成长看,成绩决不应当是衡量他的唯一标准。当有的孩子长大后却在生产“地沟油”、当有的名校学生向父母举起拳头,人们应当扪心自问,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高分和听话,而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精神追求。我们希望孩子们成为正直、善良、诚实、有爱心的孩子,成为有远大志向的孩子,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锻炼身体,积极向上,长大以后有本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每一个人。我们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有科学的成长观、人才观、教育观,让孩子们都能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拥有美好的童年和未来。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广大青少年温暖、快乐、向上的成长家园。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把思想引领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创新载体手段,把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成为人人都平等、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追求进步、人人都相互关爱、人人都幸福快乐的集体。我们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就会给我们什么样的评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