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10月13日讯(记者 张晓琳)全国青联9月16日和28日在京召开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研讨会。来自经济、金融、科技、农业、文化艺术、社会科学、医药卫生、社会中介、海外等界别的青联委员,围绕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优势,紧紧围绕关系国家、青年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是近两年来全国青联的一项重点工作。去年以来,全国青联先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工作、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十二五”规划等举办专题研讨会,增强了青联活动的思想内涵,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全国青联将在举办研讨会的基础上,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参考。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出席研讨会并与委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王晓主持研讨会。
全国青联委员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研讨会发言摘要
邓中翰(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企业创新为主体是落实推动创新性国家建设的关键
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对于企业创新研发的支持仍然较低,如在设立一些重大项目时,参与课题确定和战略攻关方向的专家中缺少来自企业界的人员。我现在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始参与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我感觉之前确定的一些前沿项目跟我们实践工作中看到的前沿技术不是非常吻合,建议在“十二五”时候能够进一步落实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可以有很大作为。去年的自然科学奖中80%由海归人士获得,发明奖是40%由海归人士获得,科技进步奖是30%。我认为“十二五”时期,这些人才都已经进入角色,怎么样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政策,使他们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他们将是一支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的力量,建议在“十二五”时候能够有更多的考虑。
要重点关注多媒体领域。信息领域有三大核心,一个是CPU,一个是通讯,还有一个是多媒体,多媒体涉及众多电子设备应成为重点关注项目。同时,建议国家在重大项目的管理上,在确认项目实施的机制上有所改进,确保在实践中有准确的前沿信息作为支持,不与实践脱钩。
陈雨露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教育发展同样要关注效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大力培养各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根据上述目标,进一步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国际平均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但与此同时,教育发展的效率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教育的投入结构应该朝着更加平衡化的方向发展,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基础教育投入过低、农村和贫困地区投入过低、职业教育投入过低的“三低”现象。其次,在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部分,应纠正过分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中华文明传承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倾向,将教育的重点重新转向注重挖掘学生个体潜质的轨道上来。第三,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大学要回归质朴,弘扬大学的朴素本真精神,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塑造学生的正确信仰,这要求普通高校在理念、权利和育人体制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志愿和潜质为中心,因材施教,革新旧的管理制度,提高成才率。此外,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需要,300多所“三本”院校应该逐渐转型为真正的现代高等职业大学,促进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总之,如果没有核心教育理念的变革,没有管理体制的创新,没有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中国教育的投入再多,也无法实现内涵型的跨越式发展。
刘庆峰委员(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将科教兴国战略摆在更加核心的位置
“十一五”规划无论从指导原则、发展目标还是具体内容上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建议“十二五”规划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延续性。此外,“十二五”期间无论从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还是国际社会对节能减排的压力来看,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应当把科教兴国战略摆在更加核心的位置。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大科技专项安排上向产业发展急需领域和有利于形成我国比较优势的领域进一步倾斜,并加大对企业为主体承接的支持力度。打破现有的重大项目申报时对项目负责人资历和职称的门槛,使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创业企业能够依靠其真实水平尽快脱颖而出。
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近年来国家教育投入虽然占GDP的比重有所提高,但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却在下降。为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能将教育投入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例同时列出来。
要把“人工智能”列入重点培育的信息产业方向。随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IT领域第五次浪潮和“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取得的科技进展,此方向不仅具有重大产业前景,同时在国家安全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应当引起更高重视。
李明树委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
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主要瓶颈问题是,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很好形成。对此,建议: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认识;二要增强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导向,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认真落实和执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切实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三要充分发挥软件的核心和带动作用,形成后发优势。
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一些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还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对此,建议:一要提高建立完整现代工业体系的思想意识和紧迫感;二要研究制定和执行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具体政策措施,增加对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环节的必要投入,增加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环境支持,加大、加快、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
当前科技管理尤其是经费管理体制需要做重大改革。可以适当借鉴国外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对经费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改革。这里提出几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是是否一定要通过申报项目获得支持,二是科研项目是否可以发人员工资,三是是否预算要细到“每一张纸”,四是预算能否不“一刀切”。
童之磊委员(北京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均衡化
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加大对于基础教育,中西部地区教育,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核心目标之一。一是中央财政统一投入,解决由地方经济水平差异,造成教育投入不均衡的问题;二是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国家组织并提供相关的经费;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
要注重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现有的知识学习体系之外,应当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发展,每周体育课时至少保持在6小时以上;注重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每门课程应该让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并以一定比例算入该科成绩;加强创新教育,以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冠梓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长):
大力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我认为,文化软实力主要应包括政治价值观、文化吸引力和外交形象。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实践层面的探索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来思考、来谋划更谈不上成熟,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探索文化这方面建设的规律、内涵和特点等。
围绕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研究,需要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中的一元主导和百花齐放的关系。当前,我们国家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样、多变的特点,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应是一元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和历史文化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必须坚持的、不能更改和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则。处理好一元主导和百花齐放的关系,就需要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全世界对我们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知晓、理解和认同。这里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主要命题有哪些,真理性和说服力在哪里,老百姓的认同度怎么样,同其他国家和民族在主流价值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借鉴的程度如何等,都需要认真对待、深入探索、不断加强。此外,还需要处理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事业性和产业性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创新之间的关系、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