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5月17日讯(记者 张晓琳)4月份是共青团“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各地团组织抓住春季农村青年集中外出打工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了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广泛开展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化集中转移等活动,引导农村青年有序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30日各地团组织采取组织对接、就业洽谈、网上招聘、送岗位下乡等方式,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80万余个,举办各种大中型洽谈招聘会500多场;培训农村青年10万余人次,转移农村青年20万余人。
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拓展就业渠道
各地团组织发挥组织优势,广泛收集,精心筛选,及时发布,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村青年获取就业信息。一是设立共青团用工信息栏。团重庆市委通过建立“共青团用工信息鸿雁栏”,定期发布用工信息,目前已设立268个,发布用工信息1万余条次,直接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次。二是建立青年手机信息平台。团山东沾化县委建立了覆盖40000多名青年的手机信息数据库和青年手机信息服务平台,并通过分类、定期免费发送各种青年转移就业信息10万余条次,帮助近2000余名农村青年实现就业。三是成立青年就业服务队,送岗位下乡。今年西南五省(区、市)发生严重干旱,农作物减产绝收,青年外出务工需求增加。团广西区委建立共青团“爱心岗位进旱区”信息直通车,组建送“爱心岗位”摩托车队、马帮队,第一时间将募集到的岗位信息送到青年手里,协调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现场办理相关手续,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了快捷、便利、有效的服务。重庆开展共青团“绿丝带”抗旱大行动,发布用工信息10万余条次。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各级团组织不断总结培训工作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参与政府委托培训、团企联合培训、与专业机构合作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团广东省委联合财政、工商联、劳动保障等单位,通过“组织发动-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岗位对接-团建服务”的订单式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模式,挑选1000家龙头企业和100所技工学校,为全省19000个行政村的10万名农村青年提供三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服务,建立了团、校、企、农村青年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的有效平台。二是实行培训“基地化”运作,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重庆依托职业院校、当地青年能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创建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36个、农村青年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个,今年以来,实现农村青年就地转移和跨区县转移168人。三是实行“品牌化”带动,提高社会认可度。团河南省委通过403个驻外团工委,加强与外出务工青年的联系,打造劳务品牌,开展培训。团丰台区委与周口驻京团工委在新发地批发市场,利用青年夜校为数百人次的团员、青年提供了创业及技能方面的培训。重庆市秀山县深入宣传“大山汉子”、“秀山么妹”劳务品牌,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吸纳团体会员单位44家,个人会员50名,引导青年参加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平均每月转移700名农村青年就业。
加强区域协作,组织跨区域对接
根据农村青年劳务输出的流向分布、区域劳动力需求状况,流出地和流入地团组织密切联系、加强协作,建立了宣传发动、人员输送、岗位落实、跟踪服务等一整套“团组织联系、跨区域对接”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运作模式。3月30日,团中央农村部在安徽省亳州市举行“全团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启动仪式暨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座谈会,组织省际对接洽谈。团天津市委青农部与安徽、河北、内蒙古、广西等有关省市紧密合作,向各有关省市提供用工岗位15000多个,并建立转移就业工作qq群,及时沟通发布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山东主动与吉林结对,提供8000多个用工岗位,开设“工岗快递”山东专项行动专栏,以县为单位在输出地成立驻外流动团支部,发放外出务工人员服务卡,加强对外出青年的服务。
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转移就业长效机制
各地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合作,按照“因地制宜、尊重意愿、重点引导、多元转移”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农村青年有序合理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团贵州六盘水市委积极争取劳动、农办、科技、扶贫等相关部门支持,建立了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培训、就业资源,共青团组织青年转移就业的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培训农村青年3277人,帮助270余名青年到南宁、东莞等地就业。二是依托农村青年劳务中介机构,实行培训就业“一次登记,全程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团山西太原市委青创服务中心,开展就业培训、劳务派遣、社会保险代理、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多个服务项目,按照市场化运作,有偿服务企业用工需求,实现良性自转,今年3月份以来,共举办9场不同类型专场招聘会,提供2000余岗位。团山东无棣县委依托县青年社区服务中心,与近百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用工关系,帮助400余名农村青年实现了转移就业,并为务工青年办理了外出务工青年维权联系卡、农行工资卡、优惠电话卡、外出务工青年团员证,让农村青年切实感受到了团组织的关心。三是建立与用工需求较大龙头企业的合作机制。团广西区委与海尔集团、美的集团、娃哈哈集团等151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意向,联系就业岗位3.1万多个,协调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为已签订用工协议的青年现场办理相关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
服务月期间,各地全面深化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创业工作,积极整合资源,争取到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优化了工作环境,增强了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依托,赢得了党政部门、青年和社会各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