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周志刚 谢东樱 谢维 戴森)在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之际,12月16日,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的指导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冀平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论坛开幕式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主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汪鸿雁主持。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是由全国各地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以及有关单位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它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转为共青团中央主管。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2011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更名为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陈冀平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3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他指出,3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团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研究会团结、联络、组织社会各界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充分发挥其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的优势,大力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培训咨询、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团中央主管以来,研究会为加强青少年立法,完善少年司法制度,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冀平对广大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者寄予六点希望:希望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活跃学术研究,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希望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希望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者适应新形势,围绕新情况,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希望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者注重学科建设,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基础保障;希望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青少年法制建设,推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希望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者树立良好的学术风范。
来自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有关部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湖北省武汉市青少年宫、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和部分媒体约2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围绕“少年司法制度建设”、“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读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新媒体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主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和工作实际商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途径和对策。
汪鸿雁在论坛总结讲话中指出,论坛充分发挥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各位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总结梳理了一批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具有促进作用的对策和建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汪鸿雁强调,研究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大局,加强重大课题研究,发挥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各自的优势,促进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探索做好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更多科学的理论支撑。
论坛开幕式期间,还举办了首届“为了明天——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微电影大奖赛和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征文活动的颁奖仪式。全国人大原常委、全国人大原内司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名誉会长万绍芬宣读了获奖名单。《希望树》获得微电影大奖赛最高奖“彩虹奖”,《田埂上的梦》、《生命的回音》获得一等奖,《刘立武》、《1999》、《来自恐龙的消息》等6部作品获得二等奖,《路牌下的故事》等20部作品获得三等奖,河北传媒学院、团广东省委等6家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探索有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的战略设想与路径建议》、《我国少年审判机构改革历程回顾与展望》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少年司法制度论纲》、《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几点思考》、《心灵之殇:外来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心理的司法回应——以外来未成年犯罪人的特殊预防为视角》获得二等奖,《“流动”与“融合”: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实证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佛山市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预防有效途径研究课题调查报告》等5篇论文获得三等奖,《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完善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帮教体系——浙江青少年偏差行为调查研究报告》等20篇论文获得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