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南海网将以一篇记者采访手记结束对屯昌县坡心镇石桥村留守儿童的采访报道。
屯昌县坡心镇石桥村,只是海南广大农村一个并不那么典型的村庄。海南究竟有多少这样的村庄,有多少这样的留守儿童,南海网记者没有能够统计,或许政府有关部门也没有统计。
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急剧转型的今天,“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急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南海网关注留守儿童系列报道
采访车开进屯昌县坡心镇的石桥村的时候,一切的场景和我们所预想的一样:土路、平房、老旧,文化室外的高音喇叭还播放着过时的歌曲,这是一个经济条件很一般的村庄。而这也是当地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
被压抑的天性
石桥村的留守儿童们大多都是在还不会走路说话的时候,就和血缘至亲的父母分别,被留在了家中老人的身边。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许多孩童的天性也渐渐被忽略甚至压抑。当城里的小孩抱着大人的腿不放撒娇索要玩具时,石桥村的孩子们每天都是“自觉地”和小伙伴玩一些你追我跑的古老游戏。
留守儿童吴英河的爷爷告诉记者,和有父母的小孩比,这个6岁的小男孩几乎不懂得撒娇。乖乖吃饭,乖乖看电视……乖巧得有时让他们二老心酸。
无声的想念
60岁的村民吴琼明一边守着简陋的小卖部,一边怜爱地看着在板床上蜷着身子午睡的三个孙儿——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在这个家庭里,最小的男孩吴廷顿出生后三个月,吴琼明的儿子和儿媳便“安心”地离家去海口打工了。小男孩还不懂事,但两个姐姐显然对父母有过一起生活的记忆,这种记忆最直接的表达便是想念——
小卖部外面的桌子边上,横七竖八地写着“爸爸”、“妈”几个字,那是最大的女孩——6岁的小雅写的。因为除了在节日能见上父母一眼,剩下的就只有一个月一次的电话。
吴琼明说,孩子们已经习惯和爷爷奶奶生活,平时不会有哭闹着找父母的行为,但他和老伴心里明白得很:哪有孩子不想念亲生爹妈的!
被叫做星星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孩子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就是你看得见他们,却触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星星一样。比起有父母万般宠爱的孩子,石桥村的留守儿童好比是天边孤单的星星。
对石桥村留守儿童的采访来去匆匆,我们无法触及到他们最最内心的想法。当然,有的是因为不愿意向我们吐露,有的则是不知如何表达。单从接触的到情况来看,我们曾这样想:这些孩子大多与父母分开过早,所以他们对父母亲情的渴望不太那么强烈。但事实上,也有一些孩子在长到懂事的年纪后,会自然地产生对父母的想念,比如我们采访的5岁女孩李小茜。又或许,那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猜测……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对石桥村的孩子们来说,爸爸妈妈的爱,就像是五官感触不到的氧气,它存在,他们也很需要。只是,这些爱,不在身边,在电话那头,在漫长的等待中。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石桥村大部分的农田都已经承包给了别人种西瓜。这就意味着,能让农村人像过去那样在自家田地里自给自足的生活已经渐渐不现实了,而枯燥的农村生活对现在的青年们来说,已经基本丧失了吸引力。外出打工,与其说是一种更实在的谋生手段,倒不如说是这辈人的生活大潮流所致——离开农村,改变生活。但,留守儿童缺失的爱,谁能补偿呢?
( 南海网海口 6月1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 史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