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纪燕玲 史晓晖 实习生李蕾 何逸璇
0.2秒3.4米。一个夺命的距离。在19日南国都市报与海口市交警支队联合举办的“关爱生命,拒绝酒驾”座谈会上,警方列举的一些关于酒后驾车的数据让人震惊和后怕。会上,海口市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还透露了下一步海口打击酒驾的一些举措。
海口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符锆介绍,去年海口交警查处酒后驾驶343人,醉驾驾驶211人,酒驾现象非常严重。经过近段时间的严查,酒驾现象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
据统计,截止3月15日海口共查处酒后驾驶99人,醉驾11人。去年一季度醉酒驾驶就达到了52人,而今年一季度只有11人,相比之下醉驾和酒驾的违法幅度大大下降。
符锆说,目前警方的整治力度逐年加大。公安部部署了“全国统一查酒驾行动”,在这个行动中还启用了异地执法。海口和文昌组织了2次异地执法,效果很好。此外,海口查处酒驾的频率在不断增加,以前一般是一个月查4次,现在改为一周查2次。每晚分为2个时间段查处,一个时段查吃饭的人,一个时段查酒吧和吃宵夜的人。在执法的环节上,警方也做了很大的改变。只要抓到醉酒驾驶司机,便直接送到拘留所做材料,验血以后如果确认是醉酒驾驶马上送进拘留所。
符锆透露,从今年开始海口还将实行一个“抄报”制度,把酒后驾驶违法者的车号、单位、驾驶员的名字全部公布到网上,这对公务员和国企会有很大的震慑力。抄报的同时,也一同抄报给海口市纪委和组织部门。“把酒驾和个人的干部任免、年终考核结合在一起,在整治成本上增加砝码,相信会有很大的震慑力”,他对此充满了信心。
0.2秒3.4米 一个夺命的距离
海口市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曾雄大队长给出的一组涉酒死亡数据,让大家觉得酒驾治理任重道远。
2008年海口涉酒案件占23.22%,涉酒死亡人数率占23.96%;2009年涉酒案件24.56%,涉酒死亡的人数率占24.14%;2010年涉酒案件35.03%,涉酒死亡的人数率占13.04%.从数字中可以看出,3年来涉酒事故所占的比率是逐年递增的。“海口市对涉酒驾驶打击和处罚力度在全省是最有效,也是最积极的,为什么事故率仍然还是上升?”,曾雄抛出的这一话题得到了大家的回应。
曾雄分析,很多驾驶员对酒的认识意识淡薄,尤其是酒后驾驶的法律意识更淡薄。此外,很多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认识一些有关部门的朋友,以及觉得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怀着侥幸心理去喝酒。这些侥幸心理导致很多事故发生。
酒驾剖析 酒驾心瘾如何杜绝?
海口市交警支队法制宣传科杨漂平说,纠正酒驾司机的侥幸心理,这个工作任重而道远。
省心理协会副秘书长王海玲认为,侥幸心理是人的一个本能的心理状态,酒驾者身边的人要随时对其予以提醒。
“喝一杯酒的人相比不喝酒的人踩刹车要延误0.2秒,按60公里/小时的时速,意味着要滑行3.4米后司机才能踩下刹车,几乎穿过整条斑马线”,海口市交警支队法制宣传科科长杨漂平的一席话让人震惊,这意味着一旦斑马线上有人,酒驾司机必然躲避不及。
杨漂平介绍,经过反复的实验,喝一杯酒的人与正常不喝酒的时候采取紧急制动延误的时间有0.2秒到0.3秒,时间差是0.1到0.3秒,最后的平均值很接近0.2秒。
他举了个例子,假设开车时速为60公里/小时,一秒钟行驶17米。如果喝了一杯啤酒10分钟后开车上路,遇见紧急情况要踩刹车,因为一杯啤酒导致延误了0.2秒的时间,滑行距离是3.4米。意味着如果车辆行驶至人行横道,发现有行人才采取紧急制动,如果没有喝酒可能车子会刚好停在斑马线的边缘,如果喝了一杯啤酒车子就几乎越过整条斑马线,必定撞上行人。
“‘3·14’宝马交通事故案件如果有0.1秒的时间就不会出现这个惨痛的结果”,杨漂平痛惜地说,如果司机提前0.1秒刹车,也许车辆只是撞到货柜车的轮胎上,不会撞进车底。宝马车上的安全气囊全部弹开,最坏的结果可能只是坐在司机和副驾上两人的死亡,甚至可能只是骨折。
行驶在斑马线上,0.2秒的时间显得更为宝贵。杨漂平说,如果在高速路上开到时速120公里,喝一杯啤酒刹车的距离就会无端地延长6.8米,这些距离才是夺命的距离。
从医学角度,参与座谈的187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韩均凌也给予了验证。韩均凌说,酒精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为20毫克/100毫升-99毫克/100毫升时是一个兴奋期,这一阶段人的性格会变得暴躁、无礼、冲动,这个阶段驾驶机动车可能会造成事故;含量为100毫克/100毫升-300毫克/100毫升时,这一阶段进入供应失调期,小脑受到抑制。小脑是协调大脑和肢体行为的重要器官,驾驶是要求协调性非常高的一项技能,如果这个阶段小脑受到影响,就会眼睛模糊,行动笨拙,这种情况下驾驶是非常危险的。
海口市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大队长曾雄表示,酒后驾驶酒精含量每上升0.5毫升危险性将会增加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