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的改革,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南农垦原有的外壳和内涵——
农垦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本报记者孙乐明

橡胶苗抽出嫩绿的新叶,象征着海南农垦正在完成机制转换。本报记者李英挺摄
不久前,省农垦集团公司总部完成了中层以下55个岗位的公开竞聘。
日前,总投资2.86亿元、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环渤海热带(海南)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项目,在天津开始运行。
在琼海,海垦东升投资公司占地5000亩、总投资44亿元的大型休闲、旅游及房地产综合项目,已完成专家评审及规委会审批,正在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垦区的加来和新星农场属地化管理方案已制订,海胶集团正迈着坚实的步伐,自信地跨向中国资本市场……
眼下的海南农垦,无论集团公司还是农垦总局,无论投资公司还是农场,正在多条战线上、从不同视点和多个侧面,发生并演绎着思想转变、体制转换及面貌更新的故事。3年的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农垦原有的外壳和内涵,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大工程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并成立“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当年10月2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并制定相关实施意见。
随后,海南农垦历史上涉及面最广、层次最深和最为彻底的改革,大刀阔斧地展开。
按照国务院“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近3年来,海南农垦先后推进了民生工程、开割胶园长期承包、产业结构调整、海胶上市和分离社会职能等五大工程。
民生工程,不仅建设10万多套职工住房、建设3800多公里通畅工程、解决36万人饮水安全、完成垦区所有电网改造,还全面还清历史拖欠的职工工资、养老金及社保缴费3.0292亿元,困扰海南农垦多年的“拖欠社保费”的帽子被彻底甩掉。
推行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提高了胶工对资产的关切度,激发了生产积极性,职工收入也由过去占胶树产出的21%,提高到55%。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新成立的海垦地产、畜牧、林产、物流、农工贸集团及花卉、种业等公司,改变了过去单纯依赖橡胶收入的局面,为今后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启动海胶集团上市,实现生产和管理流程再造,使海南农垦的核心产业跨入资本市场,机制裂变的同时,也在海南农垦建立起市场经济的第一块阵地和制高点。
与此同时,通过分离农垦的社会职能,垦区490多所中小学校、20万在职人员及19万退休人员五项社会保险移交属地管理,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明显提高。
通过这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大动作,已逐步实现海南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促进海南农垦和全省经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有社会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海南农垦制度改革为中国持续了50多年的农垦制度创新闯出了一条新路,对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参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