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嬗变

发布日期:2010-06-07

[打印] 字体: 分享到:阅读量:
微信扫码,分享转发

  从制造到智造

  ——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嬗变

  本报记者 李冰 文刚

  编者按:为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推介澄迈本土长寿文化,推出休闲旅游度假景点,推动澄迈在西部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提高澄迈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来投资置业和观光旅游,今年6月14日,澄迈县将举办第九届国际老人文化博览暨中国海南第八届盈滨龙水节。从6月7日至15日,本报开辟《龙水节前走马澄迈》专栏,向读者介绍澄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风土人情,敬请关注。

  1988年5月23日,在海南建省办特区一个多月后,澄迈县老城工业开发区正式成立(后更名为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成为“特区中的特区”。

  经过22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迅速提升,成为海南开放度较高、投资环境较优、投资成本和风险较低的开发区之一,具备了迅速崛起的物质基础和环境竞争力。

  21世纪伊始,开发区正式宣布要以“高科技、大港口、大工业、大物流”这12个字作为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

  “之所以强调高科技,也就是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低能耗、低排放的企业,这是三大产业必须面对的转型升级,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这样告诉记者。

  思路决定方向,但若是没有真正的落实,一切只是空谈。

  开发区充分发挥其政策、人才、信息、土地、技术等优势,开发高科技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市场推广。重点引进IT、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科技企业,以及科技咨询和科技创意等产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集成电路、软件、光电子等高科技行业,争取成为海南省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同时,将加快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努力把产业园区打造成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

  经过数年的发展,一批批大企业陆续进驻,一个个高新科技项目也相继开发。目前开发区内已形成电力、石油、建材、制药、纺织、食品、玻璃加工等经济产业格局,因为具有产业群相对集中的优势,其产业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不断发挥洼地效应、磁场效应和聚群效应,成为吸引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聚宝盆。

  更令人瞩目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全区18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26.66亿元,占全年区内企业总产值的27.97%;上缴税收1.45亿元,占全区上缴税收总额的31.39%。2009年,虽然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体经济仍保持平稳,全区共有49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产值达36.52亿元,占全年区内企业总产值的26.51%;上缴税金1.62亿元,占当年全区上缴税收总额的28.62%。

  作为澄迈县重要工业基地和带动澄迈快速发展的领跑者,如今的老城正在经历着从制造到智造的新型工业转型时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老城必将绽放出全新的光彩!

  (本报金江6月6日电)

 责任编辑: 吴玉帛
编辑:团省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