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还是建隧道?国家决定在两套方案里比选,现在尚未拍板
日前,国家全面展开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一工程将使海南直接连通广东!但该建大桥还是建隧道呢?十几年来,学界一直存在“桥隧之争”,目前这一争论已逼近结局。
琼州海峡通道问题可望彻底解决
背景:2000年“差点开工”
早在晚清,洋务大臣张之洞就提出“由大陆筑铁路穿越海峡至海南腹地”的设想;上世纪70年代,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指示研究琼州海峡的通道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略均被搁置,海南长期以来只能用航空、轮渡往返大陆。
“桥隧之争大概从1998年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他于1979年加入铁道部隧道工程局时,着手研究工程可行性。1998年,国家开始重视这项工程,当时就出现大桥、隧道两个“派系”。
王梦恕回忆,2000年秦岭隧道竣工,刚好闲置两台昂贵的硬岩掘进机,他马上带领几位专家研究琼州海峡的地质构造——倘若海水下面都是岩石,刚好可以用掘进机打通隧道。钻探结果显示,琼州海峡土层极厚,“打了300多米没见到较厚岩层”。原来,琼州海峡刚好位于大陆板块的接缝处,称“雷琼裂谷”。
“如果是土层,不能用掘进机,必须用盾构机。一边打隧道,一边在四周进行衬砌,最后等于是用一根大钢管连通两地,中间可以开火车。”王梦恕说。因为当时设备条件不够,资金不足,这一方案被搁置了。
隧道派:修桥难度大成本高
2008年,国家拍板研究琼州海峡通道工程,并由发改委协调,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广东省、海南省共同筹划。2009年10月,有报道引用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高宗余的话,称“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并通过了评审,预计投资达1400亿元”。在高宗余的版本里,琼粤通道是一座跨海大桥。
王梦恕否定了这一说法。“国家决定在两套方案里比选。现在铁二院、铁三院负责大桥项目的研究,中铁大桥局参加;铁一院、铁四院进行隧道项目研究,中铁隧道局参加。可行性研究完成后形成推荐方案,再交给国家审定。现在还没拍板,可以说进入决赛了。”
大桥派:现有技术足以建桥
支持建大桥的一方如何回应?参与规划的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高宗余表示,项目尚处敏感期,不便发表观点。不过,记者还是获得了高宗余的大桥规划方案。
方案提到了琼州海峡水深、风大、浪高、地质构造复杂、存在火山地震活动等因素,但认为通过适当选址和科技攻关,建设桥梁是可行的。
方案表示该海域地质承载力高,可以作为基础持力层。近年来深水基础工程技术使施工方可以开挖水下80米的地基,浇注水深120米的混凝土;琼州海峡大桥位最大水深75米,技术上可行。不过,有关大桥影响水面通航、抗御地震等问题,方案也承认尚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typage]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
宜隧不宜桥六大理由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专门提议案,呼吁国家选择隧道方案。他提出琼州海峡“宜隧不宜桥”的六个理由:
1、琼州海峡处于台风多发地带,对大桥损害较大。隧道不受气候影响
2、琼州海峡是黄金水道,大桥会侵入航道净空和飞行净空。
3、大桥目标明显,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和军事袭击。隧道隐蔽性好,还能抗御一定程度的地震。
4、海底地层多为土质或弱岩类,具有修隧道的天然条件,而不利于大桥桥墩扎进。
5、高速列车可使大桥横向振动,减少大桥寿命。隧道不受影响。
6、隧道可以“一管多用”。
“世界各地经验都表明,比较窄、比较浅的海峡,用桥梁最经济;但深且宽的海峡,要用隧道。”王梦恕说。 (羊城晚报)
跨海工程三个路线方案PK
中线和西线方案受关注
从规划至今,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路线曾有“东线、中线、西线”三个方案,如今正在进行“PK”:
东线方案最早被否决。此路线海底起伏过大,水深达85米,无法建桥;建隧道又不具有竞争性。
中线方案从雷州半岛的炮台角至海南岛天尾角,路线最短,是修隧道的最佳选择。“2000年那次隧道钻探,就定了中线。”王梦恕说,这一路线隧道仅需32公里,选址靠近粤海火车轮渡,方便与铁路线连接。
西线方案从广东徐闻县至海南道伦角,海底平坦,最大水深不超过60米,是建桥的首选。缺点是路程较远,要绕避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缓冲区,修建铁路、公路连接线的成本较高。经初步调研,中线海底公路隧道方案被否决。
目前课题组较关注中线铁路隧道方案和西线公铁合建桥梁方案。两者优劣互现:铁路隧道方案受气象水文影响最小,但难以满足汽车通行需要;公铁合建桥梁能最大限度满足运输需求,但桥梁跨度大,需要考察的因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