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洋浦大桥昨日动工
2012年建成后,洋浦至海口的行程将缩短至1小时左右
本报洋浦2月1日电(记者赵红 李关平 特约记者黄远舶 郭树护)今天上午11时30分,洋浦港和白马井渔港码头同时响起鞭炮声,连接两地的跨海大桥——洋浦大桥开工。洋浦港和白马井渔港世代以渡船来实现“最快捷”连接的历史,将被这座跨海大桥改写。大桥预计2012年底竣工。
洋浦大桥工程起点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疏港大道,经白马井峡、白马井角,终点位于儋州市白马井镇沿海路。大桥工程主跨460米,主桥面宽29米,桥高34米,工程采用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方案,全长3.3公里,按照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为双向6车道。
洋浦大桥项目估算投资8.73亿元人民币,由重庆重工集团承建,中国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担任大桥设计。
儋州市市长张琦向记者透露,洋浦大桥建成后,不仅可以将洋浦至海口的行程缩短至1小时8分钟,将洋浦至三亚的行程缩短半个小时,还可以把儋州滨海新区和洋浦连为一体,对促进洋浦和儋州两地规划统一布局、资源合理利用、经济融合发展、物流畅通运输、人员便捷往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了解,洋浦大桥工程为省政府2009年重点项目之一的洋浦——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项目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洋浦至海口1小时交通圈的重要工程,为儋州市重点推进的18个重点项目之一。项目由儋州市政府与洋浦管理局共同投资建设,其中儋州市政府投资占70%。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昌元、省政协副主席史贻云出席开工典礼。
一桥贯通“强强联合”之路
本报记者 李关平 赵红 特约记者 黄远舶 郭树护
工作在洋浦,生活在儋州滨海新区。海口洋浦一小时交通圈形成,窜起我省海口、洋浦两大经济增长极,贯通海口、洋浦的“强强联合”之路。洋浦大桥的开工使这些都可以成为现实。
跨海大桥破解洋浦交通瓶颈
“太好了,将来可以不用走那条险象环生的洋浦出口路了。”得知洋浦大桥动工的消息,货柜车司机羊业峰心情激动。据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的有关专家介绍,2000年建成通车的洋浦出口路是洋浦惟一的出口路,总长26公里,为双向四车道,全段采用平面交叉,交叉路口多,混合交通严重,交通事故频发,通行能力低,行车速度慢。
为破解洋浦交通瓶颈,促进洋浦经济发展,去年4月份,省政府决定启动“海口至洋浦1小时交通圈”项目。
经多方论证,有关部门基本确定了海口——洋浦1小时交通圈建设方案:即以海口绕城高速丘海立交桥为起点,沿海口绕城高速上西线高速公路,从白马井枢纽立交桥下高速,走洋浦——白马井跨海通道南连接线,过洋浦大桥抵洋浦经济开发区。
据了解,白马井跨海通道南连接线于去年11月份开始动工建设。
洋浦和儋州滨海新区连为一体
得知洋浦大桥今天动工,昨天傍晚,白马井海滩上不时能看到很多居民拿着照相机拍照。他们告诉记者,希望用镜头记录下白马井、洋浦两地天堑变通途的历史进程。
据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提供的资料显示,洋浦大桥工程主要由海湾大桥、两侧引桥、两侧连接引道组成,全长3.3km按照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80km/h。
这也意味着从洋浦到位于白马井的儋州滨海新区车程不足10分钟。海南金海浆纸员工陈发华兴奋地表示,工作在洋浦,生活在滨海新区2年后能成为现实。
这可能是多数洋浦人的愿望。作为我国开发层次较高的洋浦经济开发区,油气化工、浆纸、石油商业储备、港口物流等产业及下游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区内土地寸土寸金,生活配套设施缺乏,生活的区域必将落户区外。
儋州市滨海新区似乎早有“预谋”。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滨海新区的规划中,明确将靠近洋浦的“核心组团”定位为服务洋浦的后勤保障区域,届时,海员公寓、石化公馆、浆纸庄园等房地产项目,及娱乐、运动休闲的各种场所将一应俱全。
强强联合融入北部湾经济圈
洋浦经济开发区毗邻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环北部湾区域的一个重要口岸。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不断深入,洋浦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逐步加强。洋浦、海口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有机遇,也面临挑战,一小时交通圈有望促成两地的“强强联合”。
据了解,海口市2008年GDP总量为443.2亿元,超过全省30%。而洋浦是我省工业的一枝独秀,2007年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全省的40%。
“完善的交通网络是区域紧密合作和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彭京宜教授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洋浦拥有天然良港,海上交通优势明显,但陆上交通不畅,与腹地联系受阻,这是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小时交通圈的形成,将拉近洋浦与腹地的联系,促使海口、洋浦的物流、人才流、资金流更加顺畅。同时还能有效带动儋州的发展。这将为这个区域的对外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条件,有助其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圈,参与中国与东盟贸易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