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code":40164,"errmsg":"invalid ip 218.77.183.215 ipv6 ::ffff:218.77.183.215, not in whitelist rid: 66eda311-174f7254-58323a8f"}

海南1小时医疗圈:近距离享受高端医疗[组图]

当前栏目: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09-12-24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转发
海南医改:民生为本民惠为标

  编者按:

  今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海南医改,大胆走在全国前列,很多改革之举在《意见》公布之前,就已经试行并取得良好成效。12月21日,本报以《海南医改:无处不在的民生关怀》为题,报道我省医改在新农合、乡村卫生室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今天本报继续推出续篇《海南医改:民生为本民惠为标》,介绍我省医改“东西南北中”区域医疗中心打造的一小时医疗圈、亮睛工程、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以及第三方医院评鉴制度等改革措施,让读者了解海南医改以民生为本出发,以老百姓得实惠为目标的改革进程,以期引起社会关注,共同推进海南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资源整合、便捷、高端医疗

  1小时医疗圈:近距离享受高端医疗

  12月3日上午,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万宁市和乐镇卫生院窗口办理治疗相关手续。
  12月3日上午,两位参合的农村夫妇,在澄迈县福山镇敦茶村委会卫生室带患病孩子治病。

  1小时医疗圈:指以医院为中心,辐射四周1小时车程距离内的高端医疗卫生服务圈,用以满足我省群众近距离诊治疑难杂症和高端医疗服务需求。我省一小时医疗圈即“东西南北中”的卫生发展战略,全省统一筹划,在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五指山建立起五个区域医疗中心。

  32亿打造五大区域医疗中心

  12月4日上午12时,55岁的糖尿病患者凌漫湘要吃午饭了。按照这之前10天的治疗,护士要在饭前为她检测血糖和血压。检查的结果让凌漫湘松了口气。

  “从加来农场到儋州只有一个小时车程,我听说这是临高附近最好的医院了,收费又不高,就来这里治疗。”凌漫湘说,入院前,糖尿病和高血压使她总处于半昏迷状态。经过10天左右的治疗,她现在感觉舒服多了,打算第二天就出院。

  儋州市人民医院便是我省五个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根据规划,未来的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西部中心医院是拟在整合儋州市人民医院和省农垦那大医院两家医院资源的基础上,迁址重新建设的。它是儋州市18项重点工程之一,建好后将覆盖周边200多万人口,解决临高、昌江、白沙、东方看大病难、诊治疑难杂症的难题。”儋州市卫生局负责人韦茂国告诉记者,西部中心医院占地面积240亩,总投资1.33亿元,分三期建设。12月4日下午,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西部中心医院第一期主体大楼、医院门诊大楼的主体框架已基本建成。

  根据“东西南北中”的卫生发展战略,数年后,我省各市县群众看大病、疑难病的高端医疗需求,都可在周边一小时车程范围内得到满足。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发展战略,并将5大区域性重点医疗机构的建设纳入我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安排了1亿元的专项建设资金。

  根据规划,5大区域性重点医疗机构计划投资32.23亿元,这是一项大手笔的投资!“完全有赖于省政府和各级市县政府的重视,规划所在市县都将中心医院的建设列入当地重点工程,并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省卫生厅厅长白志勤感慨地说,海南医改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改革,若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以及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难以见成效。

  方便群众就近看大病

  凌漫湘已有19年糖尿病病史了,19年里,她换了多家医院,去得最多的还是海口各家大医院。“病情严重时,还要坐几个小时的车去海口,真是很痛苦。”随着儋州市人民医院作为西部中心医院地位的确立,凌漫湘只需一个小时就可到医院看病了。

  听说今后将在儋州建设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凌漫湘很高兴:“那真是大好事,方便我们看大病了。”凌漫湘指着同房一位8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老人是从白沙过来治病的。“以前,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海口、三亚,老百姓得了大病尤其是急重病,不能就近治疗,往往延误病情。”

  12月5日,记者在琼海市人民医院看到,新的门诊大楼已经建成使用,前来看病的群众络绎不绝,记者走马观花看了一遍,整个大楼干净明亮,病房温馨整洁。五官科医生黎昌江忙里偷闲接受记者采访,他说,最近几年,琼海市人民医院发展很快,万宁、文昌、定安、屯昌甚至陵水等市县,都有群众前来琼海看病。琼海市卫生局局长甘雷说,根据我省“东西南北中”的卫生发展战略,琼海市也计划用3-5年,将该市医疗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建设岛东医疗中心,覆盖周边五个市县100多万人口,同时承担起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医疗、急救服务。

  “事实上,有些老人年纪大了,他们既不愿意去太远地方,又希望享受到高端医疗服务。那么,根据我省各市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地理位置情况,有规划地建设区域性中心医院,对百姓来说,看病方便多了。”黎昌江举例说,琼海、万宁附近市县的白内障患者都要去海口做手术,但有些老人不想坐太久的车,都坚持到琼海市人民医院五官科来做白内障手术。

  省第二人民医院位于五指山市,在医院采访时,记者发现有不少病人是从乐东、琼中、保亭过来看病的。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大炮村的卢亚燕脸上、身上长了几个1斤多重的巨大肿瘤,需要切除,但当地县人民医院无法做这样的手术,卢亚燕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省第二人民医院。记者见到卢亚燕时,她已经切除了脸上的肿瘤,正准备切除背上的肿瘤。“从乐东到海口太远了,这里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都很不错,就到五指山来做手术了。”卢亚燕说,坐车过来一个多小时,住院的费用可回到乐东新农合报销,报销比例一样,更重要的是,省第二人民医院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卢亚燕免去了全部住院费用。

  对于省卫生部门来说,他们必须考虑得更多。“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各市县都会有大量游客涌入,他们对医疗服务水准要求也更高,一旦游客有急病发作,或者遇到事故,便可就近送到中心医院及时抢救。”

  一小时医疗圈,不仅是岛上居民就近看大病的保障,还是国际旅游岛的健康安全保障。

  关键词:政事分开、体制内独立、第三方评鉴新模式

  第三方医院评鉴:

体制内的制度创新

   12月3日上午,一位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右),在琼海市卫生局参合窗口办理患病农民报销手续。

  

  第三方医院评鉴,由相对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的第三方专业组织,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评鉴、评价和医疗质量监管,以保证其独立、专业、公平、公正、公开的第三方地位。

  2008年8月18日,海南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监管中心在国内率先挂牌成立,迈开了海南医院管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改革步伐。

  大胆改革海南医管

  海南医改有许多敢为人先的改革措施,第三方医院评鉴制度无疑是最具国际视野的一项改革。它由第三方独立专业机构对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评鉴、评价与医疗质量监管,实现了政事分开、以专业化取代行政化的医改新突破。

  “近些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费用增加,再加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病人对医疗质量就更为关注。”12月10日,省卫生厅厅长白志勤向记者坦承,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省卫生厅连续多年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但因为没有专业的、独立的评鉴机构和标准,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事不分、政管不分,导致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形成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被动态势,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不改革不行!”

  独立评价更专业平等

  三亚市人民医院是我省第一家主动邀请评鉴中心专家来进行检查评价的医院。

  评鉴中心组织专家到该医院对各个部门尤其是重点环节进行严格、细致的评价,并提出了实质性较强的整改建议。“检查不像以往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专家们更细致、更规范、更专业、更具帮扶性,检出问题后,还帮我们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三亚市人民医院医务科负责人说:“独立第三方的评鉴,让我们感到检查者和被检查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三亚市人民医院的这一做法,迅速被三亚市卫生局扩展成为对三亚市三家公立医院的全面评价与指导。三亚市卫生局局长陈志勇对该市率先邀请评鉴中心全面评价医院的做法颇感自豪:“通过专家组三天实地评价与调研,收效明显。”陈志勇将收效明显归因于评鉴中心过硬的专业本领和独立的第三方立场,这比行政上的管理,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政府购买评价产品

  “评鉴中心对医院并不收取评价费用。”海南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监管中心主任刘庭芳告诉记者,为了隔断中心与被评鉴单位发生经济利益关系,让中心毫无后顾之忧地开展评鉴工作,从而杜绝不客观不公正的评鉴结果,经省卫生厅协调,省财政主管部门决定将中心的评鉴工作当作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由政府购买。

  那么,评鉴中心是不是真的站在独立第三方的位置去开展评鉴结果呢?刘庭芳认为,一组评鉴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到今年8月份为止,中心共评鉴了6家三级医院,21家二级医院和7家专科医院,其中有7家医院未达标。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充分肯定了海南第三方医院评鉴制度:“海南第三方医疗质量监督体系是医疗质量外部监管的有效模式之一,在我国建立和实施该模式不仅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还具有可行性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免费、惠民、重见光明亮睛工程:给群众带来光明希望

   12月4日,海口手术点, 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医院负责人牟忠林(中)在看望做完手术的白内障患者。  本报记者范南虹 摄

  

  亮睛工程,是今年2月启动的,由省委、省政府,香港言爱基金会和亮睛工程慈善基金会合作发起的一大民生项目,也是我省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项目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近4万例手术,将海南建成全国首个无白内障盲省。

  医生:最高峰一天80台手术

  12月3日中午1时15分,儋州市人民医院,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眼科医生郑康铿还在为前来做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做检查,从早上7时开始,他已经连续工作6个小时了,而手术点前排队等检查的患者仍是一条长龙。

  “亮睛工程儋州手术点只有两个手术台,只能同时做两台手术,所以,进展速度会慢一些。”郑康铿说,这批白内障患者是从昌江送过来的,已经检查了42名患者。“白内障患者大多是老人,各种慢性病和并发病较多,必须详细检查,将手术风险尽最大努力降至零。”

  我省亮睛工程的每个手术点都和儋州点一样,手术医生非常忙碌,连午休时间都没有。亮睛工程落户在省人民医院眼科医院的手术点(即海口手术点),截至12月22日,该手术点已完成筛查白内障患者16427例,完成手术8727例。海口项目办主任陈宏告诉记者,海口手术点于今年4月13日正式启动,负责海口、澄迈、文昌、屯昌、定安、琼海6个市县白内障患者的免费手术。“统计下来,平均每天要做40台手术。”陈宏介绍,我省共有海口、儋州、三亚3个亮睛工程手术点,海口手术点是最大的,共有两层手术楼6个手术间,可以同时做6台手术。“手术医生特别忙,中午不能休息,吃份盒饭又进手术间了。”陈宏说,海口手术点最高峰时一天曾做过80多台手术,而手术点主任陈海波最多一天一个人做20多台手术。

  患者:从头到尾看清视力表

  重新回忆自己做白内障复明手术的经历,今年5月做完手术的郑国成依旧难掩兴奋。“做完手术当天晚上,我就偷偷看外面,灯光真明亮。第二天早上检查视力,我是60多个患者中唯一能把视力表从头到尾全部看清的人。”

  郑国成是儋州一位农民,今年69岁了,左眼在四年前患了白内障,严重时需要戴上三副眼镜,才能看见东西。“我喜欢看报纸,收集剪报。得了白内障后,多年不看报了。”今年5月,郑国成在村委会干部组织下,到儋州市人民医院免费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当天有60多个人和我一起做手术,同村的就有两个,但我的手术效果最好!”

  其实,白内障复明手术不仅是帮助患者个人见到光明,而对一个家庭来说,更是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为每个家庭注入一份新的希望。像84岁的王才贵老人,年龄大了,得了白内障,视力又不好,更需要孩子们小心照顾了。王才贵家四世同堂,他最小的曾孙女还不到一岁,王才贵最大的心愿是在他死前,能看清孙女的长相,没想到政府助他梦想成真。当老人抱着孙女,哄她睡觉时,天伦之乐温馨动人。

  琼海市嘉积镇横山村71岁的王李秋,身体还很健康,只是四年前得了白内障后,就没法下地干农活了,到后来还要孩子照顾。“那时候心里很着急,吃饭都要孩子帮忙夹菜。”今年6月,王李秋做了白内障手术。12月15日,王李秋再次到海口摘除了左眼的白内障,他在电话中高兴地说:“我现在不仅不拖累孩子,还天天下地干活。”

  亮睛工程:手术安全质量高

  “亮睛工程”自今年2月21日在我省启动以来,至今完成手术1.8万多例。

  “香港言爱基金和省委省政府为我数万名白内障患者考虑得很周到,手术植入的是高质量人工晶体,而且手术过程全程监控。”亮睛工程海口手术点主任陈海波说,我省“亮睛工程”手术安全质量高,患者不用担心。

  记者在海口点通过监控录像看到,每台手术的确都有录像,这既是为了香港言爱基金远程监控,也是为了保证手术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追溯手术全过程,查找原因。

  而承担亮睛工程手术点所在的医院和当地卫生部门,也大力支持手术点的工作。为确保亮睛工程海口手术点工作顺利开展,省人民医院在眼科分院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完成院内基础设施改造及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为亮睛点解决实际困难。儋州市卫生局也积极配合其他各市县卫生部门,组织、接受白内障患者在儋州手术点做手术,帮助手术点医生解决生活困难。

  有了我省各级市县政府、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亮睛工程进展安全顺利。据了解,1.8万名重见光明的白内障患者中,基本上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透露,到明年4月,我省有望完成4万例白内障患者筛查和手术,成为国内首个无白内障盲省。

关键词:规范、提高、缩小城乡医疗差距管理一体化:用医改推进城乡平等

  12月4日下午,黄达勇在五指山市省第二人民医院惠民病房床上等待妈妈喂食物,接受了肛管息肉手术的黄达勇,健康恢复得很快。

  

  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就是县、乡镇、村实行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医疗模式,通过整合县级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组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在乡村,推行卫生室“各办各管”等三种模式,促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链接与联动,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少出县”,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在保亭、澄迈成功试点。目前,省卫生厅正在全省总结推广两县的经验,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

  村卫生室也能打青霉素了

  12月4日下午,澄迈县福山镇敦茶村卫生室,村医李开义几乎忙不过来了,村卫生室坐着不少从福山镇附近来的病人,甚至还有从临高马袅一带过来的病人。卫生室内接待不下病人了,就在卫生室外的空地上因陋就简挂起吊瓶输液。

  “澄迈县在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建设中,非常重视村医的培训,乡村卫生室的投入。技术提高了,医疗设施跟上了,村卫生室也能吸引不少病人。”看着卫生室满满的病人,李开义很自豪。

  医疗行业衡量一个村卫生室的水平,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打青霉素。敦茶村卫生室就能打!澄迈县卫生局局长王冰解释:“青霉素药效很好,价格低廉,但也有不少人对青霉素过敏,能打青霉素,说明这个村卫生室急救水平和急救设施都很过硬。”

  敦茶村卫生室吸引群众还有一个原因: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进程中,政府非常重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能力建设,采取“大手拉小手”的方式,派出省级、县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坐诊,这不仅能在乡镇、村帮助群众诊断疑难杂症,还能带着乡村医生提高业务水平。

  原本死气沉沉的福山镇卫生院也得益于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的试点建设。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一位医生介绍,福山镇卫生院原来只有一间平房,医护人员全跑光了,医院的收入不是看病出诊,而是种芒果、种香蕉。他指着福山镇卫生院正在修建的新妇产科病房告诉记者,那个地方以前种了一片芒果。2004年以后,尤其是2005年省卫生厅在澄迈试点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后,福山镇卫生院发展加快,现在全院有30多名医护人员,设有计免科、妇产科、内科等10多个科室,收入都来自于医疗卫生服务,仅计免科收入就达5万元/月。

  缩小城乡医疗差距

  医改在澄迈启动以来,中央财政补助459万元,省级财政补助204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2万元,中央、省、县三级财政的投入,使该县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不断攀升,短短5年,投入增加近3倍,大大加快了澄迈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管理的改革步伐。目前,澄迈县有20个乡镇卫生院、201个村卫生室(其中171个享有财政供给),共投入800多万元进行新(扩)建与设备配套改造。

  “一体化不仅是形式上的一体化,在医疗卫生投入、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以及医护人员工资发放上,都是一体化的。”王冰用了一个小小的数据说明一体化背后政府的财政投入:2008年,澄迈县用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工资的差额补贴,占了其工资的60%,总额达到864.7万元。这种投入力度,抹平了城乡医护人员的收入差距,也渐渐拉近了城乡医疗服务差距。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提供医疗服务之外,还要履行公共卫生保健服务,诸如农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教育、母婴健康指导等等,还有疾病防控等,诸如新生儿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国家计免任务,让农民同城里人一样均享公共卫生服务。

  如今,有了新农合,有了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有了乡村卫生室建设等等医改措施在农村的推广普及。海南,率先从医改破题,通过农民均享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促进了城乡平等。

本报记者范南虹 通讯员潘文利

编辑:团省委


梦大道APP

扫码下载安装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青年筑梦大道

官方订阅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103.2万粉丝

官方微博

扫码关注

82.9万粉丝 195.3万转推

官方抖音号

一键扫码关注

官方快手号

扫码一键关注

162万粉丝 1.5亿点赞量

官方B站

手机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