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1日,海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分别前往文昌市里隆村、琼海市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开展志愿服务调研实践活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经过数小时的车程,志愿者们来到了第一站,文昌市里隆村,拜访南侨机工的后代们,了解南侨机工抗日的那段峥嵘岁月。南侨机工后代回忆:“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南侨机工,他远在重洋之外,却义无反顾回国建设滇缅公路,我问他为什么,他只说‘国家需要我’。”
战火中,南侨机工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万宁籍华侨王文松惜别家中老小,先后招募200多名机工同事,自备设备回国支援抗战,不幸于胜利前夕的1944年牺牲殉职;女性机工李月美瞒着父母,穿着胞弟衣物女扮男装报名回国,在运输线上抢运大量伤员、医药、武器,直至负伤送医,方被发现女性身份。
南侨机工用生命和血汗打通了被誉为“抗战输血管”的滇缅公路,在粉碎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企图的丰功伟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如今,所有的南侨机工均已辞世,但机工后人与关注南侨机工的各界人士一遍又一遍地复现、讲述机工先人的喜怒哀乐与家国之爱,一字一句堆砌起世人关于南侨机工的历史记忆,希望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爱国爱民,我死国生”的机工精神永存世间。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下午,志愿者们来到了琼海市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寻找华侨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留下的印记。
志愿者们首先来到位于彬村山华侨农场的侨史馆,这里展示了由归国华侨捐出的历史资料,收藏着上世纪的华侨往来信件、印尼侨胞归国时登上“海皇轮”时使用的归侨证,以及从国外带回的印尼特色服饰、年画等深具历史底蕴的文物资料。印尼华侨们移民海外、艰苦创业、情系乡里的情感在馆藏中尽显。
在彬村山华侨经济管理委员会团委书记许丁智和彬村山华侨农场侨联秘书长庄恭武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深入探访了印尼村,在与热情好客的村民们交谈时,志愿者们了解到:当初祖国急印尼华人之所急,不顾国内种种困难,买船、租船、借船到印尼接回六万多归难侨。但1960年正是国家遭受天灾人祸,经济困难时期,华侨农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远不如他们在印尼的水平。
他们住进茅草房,面对生活物资匮乏,语言不通的困难时,他们选择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拿起锄头镰刀开荒,依靠着从印尼带回的具有东南亚特色的农作物,一刀一刀、一纤一纤、一锄一锄、一铲一铲、一筐一筐的开垦荒地、垒梯屯田,种上了橡胶、胡椒、咖啡、油棕、香茅等热带作物,开创了农场的基业,走向了小康的归侨之路,如今的新侨场,归侨侨眷职工家庭收入连年增加,社会治安稳定,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幸福满满。
自由贸易港建设时期
海南是我国著名侨乡,琼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达390万人以上,分布于世界上五个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各一方的琼籍华侨华人经过长期打拼,许多乡亲在旅居地事业有成,并且始终心系桑梓、默默支持着海南发展与建设,长期以来,发挥着通联世界的桥梁、汇聚资源的渠道、展示海南的窗口的重要作用。
海南不断筑牢为侨服务坚实基础,织密引侨留侨服务网络,持续打造通联世界交流体系,通过一系列实在措施号召广大琼籍侨胞侨眷密切关注家乡变化、积极投身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喝水不忘掘井人”,归侨儿女在过着幸福生活的同时,仍铭记着祖国母亲的细致关爱,铭记着老一辈为建设农场付出的艰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一代的归侨儿女,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老一辈归侨爱国爱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脚踏实地,放眼未来,科学生产,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而努力奋斗!